春季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黄金季节。今年,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五个年头,长江苏州段的禁渔成果如何?记者从苏州相关部门了解到,各类数据显示,长江苏州段的江豚数量更多了,鱼类物种更丰富了。
30种鱼儿身更长体更重
清晨,金色阳光洒在长江苏州段江面上,波光粼粼中,一群鱼银光闪烁倏忽游过。“这是鲻鱼,这是(鱼+回)鱼,这是白鹭在捕食银鱼。”生态环保摄影师、长江常阴沙段生态保护义务监督员王永祥对“江鲜”如数家珍,近两年他多次在江边捕捉到“微笑天使”江豚的身影。
“水质好不好,江豚有发言权。”据省环境监测中心介绍,该中心采用每年多次观测取平均值的方式进行统计,长江干流苏州段江豚平均观测头数从2018年的1.3头涨至2023年的3.1头。
较早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干流苏州段3个点位共监测到底栖动物15种,着生藻类52种,分别较禁渔前的2018年提高9种、31种;2022年,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为2.29,处于较丰富水平,较2018年增加1.16;着生藻类多样性指数为3.04,处于丰富水平,较2018年增加1.67。
长江太仓段2023年禁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显示,采集鉴定鱼类30种,体长、体重同比分别增长24.2%、80.5%,资源丰度增长97.5%。
保护长江渔业资源,需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苏州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以铁黄沙、张家港湾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为示范,打造出一条长江生态风景线。今年,苏州将持续推动长江保护修复。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最新发布数据,去年长江苏州段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27个主要支流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沿岸生态湿地内,芦苇摇曳,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郁郁葱葱,良好的水环境为长江鱼类提供了理想的产卵场和栖息地。
科学放流恢复生物多样性
增殖放流是物种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一项重要举措。苏州科学制定增殖放流计划,据苏州市农业农村局介绍,近年来我市年均放流水生生物超4000万尾。
3月28日,苏州首个公益放流站在常熟长江生态修复实践馆成立,“拯救珍稀鱼类共建生命长江”濒危鱼类科学放流活动同步举行,现场共放流珍稀鱼类57881尾,包括中华鲟3尾、胭脂鱼20000尾、长吻鮠37878尾。
长江“十年禁渔”给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带来契机,但是珍稀、濒危鱼类靠自然恢复很困难,科学实施增殖放流是恢复其野外种群的有效手段。常熟市公益放流站负责人姚振新介绍,公益放流站项目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放生的理念,搭建社会各界科学放流的参与平台,实施科普类、实践类、宣讲类、文创类四大活动,促进长江珍稀濒危鱼类恢复,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院长安树青认为,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以来,不管从物种总数还是珍稀特有种,都可以看到长江苏州段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十分明显。他建议,应进一步加强流域系统一体化治理和新技术研发集成、应用,科学规划沿江湿地、生态缓冲带和植被廊道,通过系统治理、科技赋能与社会共治,真正实现长江苏州段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雷霆”手段打击非法捕捞
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离不开禁捕执法的“雷霆”手段。
上个月,今年苏州市长江禁捕执法“春季百日攻坚”专项执法行动启动,全市联合执法严查非法垂钓、非法捕捞等行为。苏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春季是非法垂钓、非法捕捞的易发高发期,开展长江禁捕执法“春季百日攻坚”专项执法行动,目的就是进一步巩固长江禁渔成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
今年截至3月中旬,全市打击非法捕捞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4800人次、执法车辆1353辆次、执法船艇737艘次,查办违法违规案件95起。接下来,苏州将树牢全市“一盘棋”思维,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执法监管,持续巩固长江禁渔成果。
“十年禁渔”实施以来,苏州各项保护措施协同推进,长江苏州段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均呈现恢复向好趋势,“鸟鱼同乐图”已成常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