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9年1月12日在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谢鸣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四大行动计划”,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多方面严峻挑战,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除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外,其他目标均顺利完成。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高于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
——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9亿元,增长23.5%,高于预期目标7.5个百分点;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1.2亿元,增长10.3%,实现预期目标;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1.5亿元,增长24.1%,高于预期目标8.1个百分点;
——完成进出口总额228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317亿美元,分别增长7.9%和10.7%,低于预期目标7.1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81.3亿美元,增长13.5%,实现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5元,分别增长12.3%和12.5%,高于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低于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实现预期目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8%,实现预期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实现预期目标;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有望实现预期目标;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9.7,高于预期目标4.7分。
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升级步伐加快。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33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机电制造业实现产值增长18.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幅高于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4%,提高1.8个百分点。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家,累计达15家。服务外包企业970家,离岸接包合同金额5.2亿美元。112项重点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25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341亿元、贷款余额63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272亿元和958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24亿元,增长13.5%。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建成和在建的规模化农业示范区面积6万公顷,高效农业面积累计10.7万公顷。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服务业完成投资增长16.1%,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三资企业投资增长13.2%。132项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505亿元。龙腾光电二期、沪苏浙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营运,轨道交通一号线、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22.9亿元,增长57%。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1家、省级高新产品669个,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44项。建成2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新成立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37家。全年专利申请量4.5万件、授权量1.8万件,分别增长33.3%和91.1%。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对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投资项目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80项,完成重点能耗企业节能监测200家。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308家。关闭淘汰污染企业365家,实施提标改造工程580项,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9.95%。新增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2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16家。市区新增绿地48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4.5%。继昆山、张家港和常熟市之后,太仓市被评为国家生态市。累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44个、省级生态村410个,占比分别达80%和29%。
(三)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清理、审核和界定26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项目,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上审批、监察和公开。实施新一轮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市属医院第二轮管办分离改革。挂牌营业小额贷款公司3家,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成为国内银行业首家拥有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营资格的金融机构。新增上市企业4家。全市创投(基金)企业达50多家,管理资本超过200亿元。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累计达2512家,持股农户87.7万户。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3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达60.4%,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平均增幅超过30%。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24.5%,提高11.2个百分点。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外资独立研发机构7家。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329.3亿元,增长35.9%。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7亿美元,分别增长12.8%和21.4%。
(四)民生保障持续改善。民生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与就业投入占全部支出的27.7%。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28.3%和17.7%。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18件实事项目进展顺利,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社会保障得到加强。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26.7万个,其中本地就业岗位12.9万个;充分就业社区和行政村达标率分别达90%和70%。城镇职工五大保险覆盖率均超过98%,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92万人,参保率97.2%。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元和23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困难群众每人每天生活费超1美元。发放低保救助金1.5亿元、补贴1.3亿元,惠及群众8.1万名。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全覆盖,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5%,公办高中全部达到省三星以上办学标准,直属职业院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和名人馆开工建设,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70.6万平方米,行政村(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覆盖率达100%。基本卫生保健工程抓紧实施。社区常用药品政府补贴项目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100%,继续为60至65周岁的老年居民和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对口援建和南北挂钩合作积极推进,总投资5.5亿元的36个地震灾区对口援建项目开工建设,苏州宿迁工业园等7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6亿元。
总的来看,2008年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困难加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积极支持的结果,是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结果。
由于我市经济外向度较高,加上自身产业结构的固有矛盾,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主要指标增速放缓。与上年增速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回落3。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回落11.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回落8.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回落2个百分点。二是外向拉动作用减弱。进出口总额增幅同比下降1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14.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难度加大,新增注册外资负增长。三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0.7%,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3.4个百分点;亏损额增长42.8%,亏损面上升6.1个百分点。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9年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面临十分严峻挑战的一年,安排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从国际看,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更趋严峻。从国内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外部环境趋紧的影响下,经济下行趋势日益明显,并且过快下滑的风险日趋加大。但同时,我市经济发展仍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范围新一轮产业布局大调整和资本大转移,为我们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和高端科技人才、促进本土产业转移升级创造了条件。国家和省已经出台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利于我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过30年发展,我市已具备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市场机制和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面对形势变化,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充分,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全市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以及世界经济走势和我国宏观经济要求,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建议200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保持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全国、全省领先;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于上年水平;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以上;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和5%;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6。
上述目标中,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目标是预期性、导向性的。在目标安排上,按照“双保双扩双转”的要求,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确保居民生活继续改善;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现对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1.关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今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全省为10%,为保持率先科学和谐发展,我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应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发展全局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有利于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三是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条件和态势,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经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围绕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积极破解难题,想方设法支持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关于三大需求和利用外资预期目标。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影响投资增长的因素较多。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内需促增长的决策部署,我市出台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安排重点项目和实事项目160多项,总投资267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超过6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00亿元左右,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增长。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项目建设,着力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提高投资效益。
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消费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居民收入增长预期放缓、财富效应减弱,以及缺乏新的消费热点等因素,将制约消费增长,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更加注重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预期,大力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明显减弱等因素影响,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我市出口结构持续改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国家陆续调整出口政策,将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稳定增长,预期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均保持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全国、全省领先。立足苏州实际,毫不动摇地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外贸结构,拓宽利用外资空间,促进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3.关于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预期目标。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失业人数有所增加,就业压力加大。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把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稳定岗位,切实做好就业援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努力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在当前经济发展困难增多的情况下,继续统筹兼顾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关系,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让城乡居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
4.关于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随着农产品供求矛盾缓解,食品价格趋于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得到有效控制,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减轻。考虑到国家能源资源税收改革和价格调整等因素,价格总水平仍存在上涨的可能,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于上年水平。进一步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
5.关于研发投入预期目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是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战略选择,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有效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6.关于节能减排约束目标和环境保护预期目标。近年来,我市在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今年我市将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推行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建设减排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将继续减少,预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和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