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苏州市财政局局长 吴 炜
第一部分 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30004万元,比上年实绩(下同)增长3.7%,税比8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635777万元,比上年实绩(下同)增长5.7%,其中用于民生改善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7668036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1%。
2020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7192万元,完成预算的126.8%,下降13.2%,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金融保险业收入下放;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3256万元,完成预算(连同上年结转、上级补助及收回预算等,下同)的97.9%,下降9.7%,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偿债项目资金通过政府性基金安排。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20年市级财政可用财力(含上年结转、上级补助和一般债券转贷收入等)合计3532216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7192万元,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收入扣除对下转移支付预计-310690万元,下级上解收入预计1928145万元,上年结转81606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等预计1135963万元),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3256万元,债务还本、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251390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转下年67570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9711903万元,增长5.7%;政府性基金支出21016200万元,增长20.1%(含抗疫特别国债506000万元)。
2020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706636万元,完成预算的104.7%,下降1.2%;政府性基金支出2431338万元,完成预算的96.7%(主要是当年的超收收入结转下年使用),增长13.9%。
2020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706636万元,加上转移支付收入-101407万元、债券转贷收入278000万元、上年结转收入652620万元,收入共计3535849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2431338万元,加上债务还本支出393780万元、调出资金628437万元,当年支出共计3453555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转下年82294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05109万元,增长21.0%;国有资本经营支出255375万元,增长17.5%。
2020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602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0%,增长13.4%;国有资本经营支出5795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0%,增长29.9%。
2020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6021万元,加上上年结余1802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5万元,收入共计7405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支出57950万元,加上补助下级支出4万元,支出共计57954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转下年16105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966689万元,下降18.6%;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3602455万元,增长30.0%。
2020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144259万元,完成预算的104.2%,下降14.1%;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481675万元,完成预算的96.9%,增长9.8%。
2020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144259万元,动用累计结余337416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481675万元,实现平衡。
上述“四本预算”的收支为快报数,财政决算正在编制中,最终结果将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并按规定公开。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截至2020年末,全市政府债务限额18081500万元,政府债务余额15324100万元。2020年新增债券2051200万元,再融资债券2058800万元。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债务限额以内。
截至2020年末,市级政府债务限额3100000万元,政府债务余额2172194万元。2020年新增债券60000万元,再融资债券458800万元,债务还本595200万元。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债务限额以内。
六、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财政主要工作
2020年,全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担当作为,迎难而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加强疫情防控,促进经济企稳回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来抓,第一时间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全方位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年安排疫情防控资金26.3亿元用于医疗救治、核酸检测、防控设备及物资采购、疫情防控人员补助。积极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加大医疗卫生基本建设投入,支持三甲医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等重大医疗载体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财政资金补助。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政策对冲,及时出台“苏惠十条”等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渡过难关,有力推动复工复产复业复学,经济社会平稳向好发展。
(二)强化攻坚保障,全面打赢三大“战役”
一是发挥财政保障优势,不断完善救助帮扶政策,落实上缴省对口支援资金15亿元,拨付重庆云阳、西藏林周、贵州铜仁对口支援资金1.6亿元。二是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保障长江十年禁渔任务,扎实推进太湖、阳澄湖环境治理,高标准支持生态涵养实验区建设,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工作。三是加强政府债务新增规模控制,有效实施乡镇债务分类管理,努力向上争取债券、项目和资金支持,获得新增专项债券169.2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50.6亿元,重点用于基层“三保”、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两新一重”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三)突出民生兜底,坚决守住“六保”底线
一是保居民就业,全市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6.9亿元,资金总量和惠企数量在全省领先;抓好重点人群就业,开通专车、专列输送劳动力安全返岗;支持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下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8.7亿元。二是保基本民生,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1045元/月,特困人员生活救助供养标准提高到1463元/月,均在全省领先。三是保市场主体,加大降成本力度,全年为全市企业降低综合成本约810亿元;强化金融支持,发放富民创业贷款2.1亿元,创新设立“保就业”薪金云贷。四是保粮食能源安全,加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稳定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五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开发创新合作热力图,促进产业供需精准对接。六是保基层运转,下达中央直达资金60.5亿元,确保第一时间惠及基层、企业和群众;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全年市对县级市(区)转移支付91.3亿元,增长4.6%。
(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19.6亿元,增长21.0%,超过财政支出平均增幅15.3个百分点。二是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2.8亿元、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5.8亿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0.8亿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是努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安排人才开发资金2.8亿元推动集聚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市县两级共下达奖补资金7.4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积极引进大院大所等各类科创平台和研发载体,加大姑苏实验室等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五)落实战略部署,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主动对接上海,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加快建设。二是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科学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和城建交通水利项目资金计划,建立滚动项目库,有力推动铁路、轨交、水利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支持提升消费潜力,扩大教育、文化、旅游、养老、医疗等消费供给,大力培育生鲜电商,支持开展“双12苏州购物节”,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四是支持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扎实推进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细化落实苏惠外“12+8”等政策措施,提升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推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外贸企业稳定国际市场订单,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
(六)深化财政改革,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一是夯实税源基础,强化收入组织,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国排名上升到第四位,总量、增量、税比全省第一。二是将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压减一般性支出15%,严控预算调剂追加,在资金安排紧张的情况下,社保、教育等重点民生支出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管理融入预算各类资金,完善涵盖“四本预算”各领域财政资金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年纳入预算绩效管理的项目486个、涉及财政资金127.4亿元。在编制2021年预算时,对项目评价结果“一般”的项目进行了压减,压减比例为37.9%。
2020年财政预算工作在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财政“紧平衡”压力进一步显现,统筹调度、开源节流、跨年度平衡等科学理财能力还需要继续提高;部分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偏慢、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够高;节约意识和绩效意识需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绩效和预算一体化机制要进一步融合。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积极改革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2020年正值“十三五”规划收官,五年来,全市财政改革发展工作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常的奋斗历程,也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减税降费力度空前,民生投入逐年增加,财税改革坚定有力,财政工作理念、思路、方法进一步得到完善。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1560.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03亿元,年均增长8.1%;财政收入占全省的份额从2015年的19.4%增长到2020年的25.4%,提升了6.0个百分点;税收收入于2020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全省的份额从2015年的20.3%增长到2020年的27.0%,提升了6.7个百分点;收入总量、增量、税比长期保持全省第一,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从第六上升到第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稳定的财政收入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财政政策积极有效。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体经济降本减负,年均减轻企业综合成本超过600亿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财政科技支出年均保持20%左右增速,市级累计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42.3亿元、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18.4亿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3.2亿元、人才开发资金8.5亿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通过富民创业贷、小微创业贷、苏微贷、信保贷四大政策性信贷产品带动小微企业贷款超过495亿元,累计安排市级金融改革发展专项资金5.9亿元,支持我市三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共为3.4万家企业解决8300亿元融资。
——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民生支出从2015年的1196.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66.8亿元,年均增长7.3%,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5%以上,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水平都在全省保持前列;上缴省对口支援资金38.1亿元,援助贵州铜仁、重庆云阳等地7.6亿元,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帮扶全市经济薄弱村;支持打赢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落实“263”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支持长江、太湖生态环境修复;累计安排市级城建交通水利水务建设资金3670亿元,有力推动铁路、轨交、高等级公路、水利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
——绩效改革纵深推进。积极完善绩效制度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贯穿绩效管理各环节的管理办法,为绩效管理的高质量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逐步扩大绩效目标管理范围,将绩效目标编制范围扩大到所有市立项目和500万元以上的部门项目,覆盖所有预算部门。苏州市级累计987个项目纳入绩效目标管理,涉及财政资金399.2亿元,比“十二五”时期翻了一番;强化绩效评价工作,采取绩效“自评价+再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机制,开展绩效评价项目数累计655个;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报告与通报,向社会公开,与预算挂钩,与考核、问责挂钩等应用机制。
第二部分 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议情况
2020年,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苏州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决议》、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苏州市2019年本级财政决算的决议》,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第三十次会议《关于苏州市2020年本级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要求,并对决议提出的相关意见建议积极研究落实,力求整改到位。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聚力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力打造一体化示范区的“吴江样板”;立足财政职能全面对接融入上海,与上海财政共同推进财政重点支持政策;贯彻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政策资金导向支持产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升级,助推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切实降低政府采购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支持“姑苏八点半”“双12苏州购物节”等拉动消费政策,安排财政奖补鼓励企业扩大内需市场。
(二)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持续增强财政管理效能
贯彻预算绩效理念,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力度,对部门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推动财政资金早落地、财政政策早见效;全面启动项目库,探索“常年开放、滚动循环、动态维护、择优选用”的预算项目库滚动建设,发挥项目库在预算编制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正式施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进一步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报工作。
(三)坚持突出保障重点,全力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
深入贯彻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格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深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大力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衔接,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提质增效。资金统筹用于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等领域,聚焦关键重点领域投入,推动重大战略平台落地生根,集中财力支持“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效提升财政支出精准度。
(四)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强化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做好新增债券举借工作。加强全口径债务监测和分析,严格落实隐性债务化解方案,靠实安排化债预算资金。依法规范控制债务规模,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不突破限额举借债务,按时还本付息。加强债券资金使用监管,加快使用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施乡镇债务分类管理,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及预警管理机制,客观反映各地政府性债务风险。完善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公开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
第三部分 2021年预算草案
一、202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速推进预算绩效一体化,加强民生资金保障,加快补齐公共服务配套方面短板,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二)预算编制及管理的原则
1.完整透明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构建由“四本预算”组成的全口径预算体系,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根据《苏州市市级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做好预决算公开各项工作。
2.公平绩效
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化建设,实行定额标准动态调整,健全人员编制、资产管理等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探索以政府战略规划为起点,以绩效为主线,以制订年度绩效计划、编制绩效目标、预算执行绩效监控、绩效评价或绩效审计、结果应用和公开为主要环节的绩效管理体系。
3.节用裕民
注重优化支出结构,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优先保障绩效好的政策和民生项目,削减或取消绩效较低或无效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严控一般性支出,严控各部门机关运行经费和“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严格落实减税降费,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4.保障发展
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大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重点工作,注重项目资金筹措的合规性,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5.防范风险
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基础上,统筹公共预算收入、存量结余资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安排和使用,优先用于地方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形成常态化偿债机制,压缩存量债务,化解债务风险。
6.统筹平衡
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要求,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完善项目库建设,完整规划项目支出进程;当年度预算充分考虑全年执行需要,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将年度内确需支付的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提高年内预算执行进度。
二、2021年预算草案编制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项目明细详见附表)
汇总全市各县级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和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草案,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比上年实绩(下同)增长5.0%以上,税比8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不含上年结转和上级补助等,下同)22415617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下同)增长7.3%,其中用于民生改善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比75%以上。
(1)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600000万元,剔除2020年盘活存量清理专项等一次性因素,同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
(2)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3616068万元,增长4.8%。支出安排的主要情况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2634万元,下降9.2%。
公共安全支出481255万元,下降0.2%。
教育支出388913万元,增长1.6%。
科学技术支出266680万元,增长7.6%。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35421万元,增长5.1%。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3015万元,剔除一次性因素,该科目同口径增长3.9%。
卫生健康支出303732万元,增长25.7%。
节能环保支出54654万元,剔除一次性因素,该科目同口径增长11.1%。
城乡社区支出438037万元,增长20.5%。
农林水支出158225万元,增长5.7%。
交通运输支出214246万元,增长8.4%。
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5544万元,下降36.9%。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1130万元,增长145.0%。
金融支出20661万元,增长12.9%。
援助其他地区支出7830万元,增长4.9%。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34988万元,增长42.6%。
住房保障支出289469万元,增长2.1%。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1742万元,增长184.0%。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9502万元,增长5.7%。
预备费70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其他支出40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债务付息支出35450万元,增长1.3%。
债务发行费支出205万元,增长36.7%。
(3)财力平衡: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21年市级财政可用财力(不含上年结转)363000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600000万元,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收入扣除对下转移支付支出预计-158167万元,下级上解收入预计1928145万元),动用历年结余、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1253267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当年调入900000万元),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3616068万元,债务还本支出7177万元,结余6755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项目明细详见附表)
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21447545万元,增长17.0%;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9670972万元,增长10.2%。
202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329603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21.8%;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2315130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4.4%。
202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3296030万元,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2315130万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80900万元,结余900000万元拟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项目明细详见附表)
2021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219628万元,下降16.8%;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202904万元,下降22.0%。
2021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60022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7.1%;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62440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0.1%。
2021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60022万元,动用历年结余2418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62440万元,收支相抵,保持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分险种明细详见附表)
2021年社保基金预算编报口径有较大的变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由省级统收统支统管并编报预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将由市级统一编报全市收支预算。
2021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5700116万元,剔除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由省级统编预算的一次性因素(下同),同口径增长10.8%;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5189053万元,同口径增长8.3%。
2021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338125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实绩增长3.8%;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3030498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年初预算下降2.3%。
2021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3381256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3030498万元,结余350758万元。
(五)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安排说明
截至2020年末,全市一般债务余额6392897万元,2021年应还本金725000万元,应付利息229900万元;专项债务余额8931349万元,2021年应还本金988900万元,应付利息308300万元。
截至2020年末,市级一般债务余额975972万元,2021年应还本金62200万元,应付利息35500万元;专项债务余额1196222万元,2021年应还本金80900万元,应付利息39600万元。
第四部分 2021年财政重点工作任务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致力“苏州制造”“江南文化”双品牌建设,大力增强“沪苏同城”效应,努力推动投资、消费“双升级”,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
一、积极谋划筹集,财政收入运行稳中提质
坚持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制度性减税降费,研究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加强非税收入监管,严防政策红利弱化。依法依规做好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培育税源经济,做好税源谋划,优化总部经济政策,大力引进上海等地总部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和功能型总部,为财政增收提供源头活水。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全力抓实土地收入,统筹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快重点区域优质地块出让。切实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加强对各部门、单位国有资产资源统筹并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国企投融资作用。
二、加强政策引导,坚决落实重大决策部署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坚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实落地,积极推进铁路、轨道、公路、港口、航道互联互通,全面对接融入上海。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进一步放大“双12苏州购物节”的市场效应,加强与各大头部平台合作,助力构筑“消费福地”。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提档升级,引导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引导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多元化投入支持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优化人才引育工作,全力保障人才新政,支持更深层次开展院地合作、校地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三、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常态化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增幅,把更多资金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进一步强化市级财政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重点支持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计划全面推进40所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市中医院二期项目,并加快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太湖新城医院、市急救中心等医疗设施建设,新增及改造绿地30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21个口袋公园,有效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增加重点领域投入,缓解财政增支压力。
四、强化风险防控,确保财政平稳健康运行
坚守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着力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风险研判,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切实提高镇级债务风险统筹应对水平。坚决推进存量债务化解,优化债务结构,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运作机制,规范债券资金使用,切实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把关新增债务的性质甄别,坚决避免偿付责任向政府转嫁、债务风险向财政传导。探索运用基础设施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等政策工具,实现存量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的合规市场化融资,盘活存量资产资源。
五、推进机制改革,预算管理工作再上台阶
有序推进预算一体化工作,深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使用。继续发挥常态化直达资金机制效用,进一步提高资金“滴灌”的精准度,全方位加强财政监管,确保资金直达基层急需以及惠企利民领域。坚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持续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体系,加大资金筹集力度保障重大决策落实,逐步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探索预算绩效管理量质再提升,扩大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做到“四本预算”、重点项目全覆盖,做好事前绩效评估和绩效目标管理,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双监控”,拓展绩效重点评价范围,推进部门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建设,做实做细做精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闭环,发挥绩效管理对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