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竞彩app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级部门(单位)信息公开 > 部门文件

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关于印发全市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的通知

苏市监管综发〔2023〕1号

时间: 2023-04-13 15:13 来源: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访问量:

各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局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为推进全市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涉及市场监管领域任务的落实,市局对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相关文件,进行了梳理汇总,形成4份工作任务清单,现予以印发,供对照执行(由市局牵头负责的《苏州市促进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单独印发,未纳入任务清单)。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市局相关处室、单位要深刻认识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结合市局党组提出的“市场主体优服年”目标任务,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结合各自职能,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时间进度,切实抓好工作推进,为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附件:1.全市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总体要求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 

      2.全市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产业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

      3.全市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细分领域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

      4.全市推进新兴服务业重点细分领域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3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2023年3月30日印发




 附件1

全市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总体要求

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

一、市委市政府关于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苏委发〔20221号)

重点举措:(六)激发创新活力,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1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苏州知识产权法庭等作用,构建贯穿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加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苏州分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和国际合作。19.加快构建知识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围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评估、检验检测认证、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会计税务等,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技术交易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提升技术交易活跃度。鼓励国际、国内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和其分支机构落户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服务领军企业,加速培育一批支撑创新集群发展的高端专业服务集群。到2025年,全市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亿元。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服务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及各市、区市场监管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以下均需各市、区市场监管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不再列出)

二、苏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府办〔2022246号)

重点任务:(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千企雁阵”培育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撑,逐步形成总规模 150 家左右的“头雁”型和“创新领航”型企业,加快将其培育成为具备产业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链主企业;培育 850 家左右的重点企业,给予分层分级分类扶持。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撑。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关键技术领域,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机制,构建产业专利热力图谱,研判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引研发方向和创新路径。发挥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功能,加速数字经济领域专利确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二)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着力将苏州打造成质量强市样板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协同升级,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优化质量供给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质量。5.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持续深化品牌“植树育林”行动,建立完善品牌培育库,推进中国质量奖、江苏省省长质量奖、苏州市市长质量奖及苏州市质量奖的梯次培育工作,争创中国质量奖(提名奖)3家(次)、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3个以上、新增苏州市市长质量奖 15个,新增苏州市质量奖300个。推广先进质量工具方法,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面向苏州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工程,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形成180个以上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6.打造高价值区域品牌。围绕我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持续开展“江苏精品”“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以苏州制造先进标准体系、现代服务业优质标准体系、苏式传统文化特色标准体系和数字经济前沿标准体系,构建品牌认证新发展格局,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品质卓越、品牌效应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高端区域品牌。7.深化品牌宣传推广。加大品牌建设工作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数字经济”品牌传播渠道,讲好“数字经济”品牌故事。充分发挥510中国品牌日、国际精英创业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苏作馆、五五购物节、双12苏州购物节、传媒之夜、创赢未来等各类线上线下平台作用,全方位、多角度深入传播质量品牌文化,不断提升苏州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认证监督管理处)

(三)完善一批平台载体。以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和“一区两中心”建设为契机,市区协同,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10.深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苏州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姑苏半导体激光创新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推进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应用,构筑数字经济领域高端创新平台。引导各板块积极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推动以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11.加快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围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方向,重点对接苏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大苏州校区、东南大学苏州校区等院校以及在苏研究机构和苏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一批新型应用技术研发、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持续推进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建设,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创新载体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等。(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大数据管理处)

(六)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对接。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作用,推动金融与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链条、全周期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形成苏州作为创业投资最佳首选地的市场认知和行业品牌,积极构建最优金融生态。到2025年,全市培育数字经济核心领域上市公司总数超80家,获得融资企业户数超3000 家。17.优化股权投资服务。引育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在苏特色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符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特点,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支持苏州天使母基金专注早期投资,加快布局一批有潜力、面向未来的初创期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区)结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特色,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基金集聚区,吸引优质股权投资机构入驻,积极构建最优金融生态。18.重点企业育林行动。聚焦瞪羚企业、头雁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等实体创新类企业,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挂牌一批”的总体思路,摸排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动态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大政府服务,鼓励各县级市(区)建立属地上市服务专员制度,充分用好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在苏服务基地资源,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培育服务体系,提升上市后备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专业能力,助力产业创新集群企业上市。(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服务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三、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5 行动计划(苏委办发〔20227 号)

主要任务:(三)高能级创新载体推进工程。3.支持产业创新联盟建设。推动创新集群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组建知识分享、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技术联盟。加强标准化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创新协同。发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作用,加快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到 2025年,四大主导产业及其重点领域都建成创新资源广泛链接、高效配置、深度嵌入的产业创新联盟。(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七)高品质创新生态优化工程。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聚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专利导航、要素配置、运营引导、保护强化、强企培育和产业促进等六大工程,打造“创新+知识产权+资本+产业”的创新经济生态。聚焦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开展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实施知识产权登峰行动计划,发挥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推动各县级市(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统计分析机制。到2025年,新增4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形成1200家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25%。(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3.加快构建知识服务体系。围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评估、标准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会计税务等,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化、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技术交易体系,组建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鼓励国际、国内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和其分支机构落户发展,培育一批支撑创新集群发展的高端专业服务集群。到2025年,全市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认证监督管理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知识产权服务处)

四、苏州市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工作意见(苏府办〔202271号)

重点举措:(一)汇聚资本活水、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2.完善股权投资体系,打造创业投资最佳地区。引育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在苏特色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S基金领域头部机构,形成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支持苏州天使母基金专注早期投资,加快布局一批有潜力、面向未来的初创期产业创新集群企业。用好QDLPQFLP等试点政策,积极对接国际化资本。建设私募基金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相关部门间信息互通,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区)结合产业创新集群特色建设基金集聚区,吸引优质股权投资机构入驻,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力吸引会计、法律等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落户。发挥苏州市基金业联合会等行业组织作用,促进行业交流发展。(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人行苏州中支,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服务处)

(二)借力资本市场,助推创新集群跨越发展。4.实施“育林计划”,助力创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聚焦瞪羚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实体创新类企业,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挂牌一批”的总体思路,常态化摸排产业创新集群中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动态纳入上市后备企业系统重点培育。加大政府服务力量和力度,鼓励各县级市(区)建立属地上市服务专员制度,“一对一”提供“保姆式”服务。充分用好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在苏服务基地资源,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育服务体系,提升上市后备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专业能力,助力产业创新集群企业登陆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上市板块。对符合条件的上市(挂牌)企业,按照《苏州市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府〔202028 号)落实相关奖励政策。(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三)畅通融资渠道,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8.加强政策激励,扩大创新企业首贷、信用贷覆盖面。引导银行机构创新贷款审批模式、开发特色信贷产品、落实尽职免责制度,提升产业创新集群企业信贷可得性和融资服务效率。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作用,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强化对产业创新集群的金融支持。发挥“信保贷”政策作用,支持轻资产企业获得信用贷款。发挥“首贷”政策作用,支持无贷企业获得首次贷款。发挥“投贷联动”政策作用,支持初创期企业优化融资结构。符合政策条件的,按照《关于推进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府〔202153 号)落实相关奖励政策。发挥知识产权金融政策作用,支持产业创新集群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人行苏州中支、苏州银保监分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服务处)


附件2

全市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产业

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

一、电子信息产业(《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府办〔2022122号)

主要任务:(八)产业品牌塑造工程。24.打造苏州制造品牌。实施“苏州制造”品牌登峰行动计划,完善电子信息“苏州制造”品牌企业培育库,有目标、有重点、分层次精准指导培育。同时,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统筹策划、分层推进,强化企业家自主品牌意识,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和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宣传载体,形成“苏州制造”品牌宣传合力,讲好“苏州制造”品牌故事。(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以及各市、区市场监管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以下均需各市、区市场监管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不再列出)

(九)创新服务提效工程。26.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中科院纳米所加工平台、中科院纳米所测试平台、赛宝华东分所、赛迪苏州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开展涉及技术研发、中试生产、标准制定、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细分领域产业联盟和完善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苏州光电通信协会、苏州半导体产业联盟等行业协会或联盟,提供政策普及、供需对接、标准宣传、人才培训、项目申报、交流合作等公共服务。(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

29.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支持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聚焦电子信息产业细分行业领域,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分析,研判产业发展现状,绘制产业创新和专利地图,指引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探索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保障产业发展安全。争取国内外电子信息重点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研制一批突破“卡脖子”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标准,促进电子信息上下游产业链标准协同。(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二、装备制造产业(《苏州市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府办〔2022123)

主要任务:(六)协同构建高效能创新网络。17.完善产业基础服务体系。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装备制造产业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推动计量在装备产品设计、研制、试验、生产、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打造一批面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方向的技术标准、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公共服务平台。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由事后质量管理深入到生产制造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升检验检测“一站式”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面向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标准、计量检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机构)50家。(根据文件附件1《装备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目标分解表》,协同构建高效能创新网络,累计面向装备制造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数:202232家,202336家,202442家,202550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计量处、标准化管理处、认证监督管理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七)全力优化高品质装备生态。21.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支持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促进知识产权要素合理配置,引导企业加强装备制造领域国内外知识产权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鼓励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建立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作体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引领产业发展的装备制造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工程,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支持探索构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保障产业发展安全。聚焦装备制造产业细分行业领域,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分析,研判产业发展现状,绘制产业创新和专利地图,为产业规划提供决策参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三、生物医药产业(《关于支持建设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措施的通知》苏府办〔2022261号)

支持措施:(一)加大金融支持。3.增强银行信贷力度。加大生物医药信贷支持,各银行机构应照“科技创新再贷款”做法,向本市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领域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针对重点企业在研发投入、关键设备购置、厂房建设、标的并购时所需的中长期流贷、固贷以及并购贷款,可结合行业特点,合理规划信贷期限、授信额度、融资比例、还款方式、增信措施等。相关银行发放的贷款、贴现符合人民银行“苏创融”等政策要求的,人民银行苏州中支予以优先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支持相关银行机构开展并推广“苏质贷”融资业务。鼓励各银行机构,结合许可引进和对外授权等商业新模式,支持生物医药企业技术许可、转让,推动对转出方开展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支持已有产品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围绕采销两端开展供应链融资,探索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融资、保理融资等新模式。支持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应用试点,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依据企业创新积分开展风险研判与增信授信决策,探索推出“企业创新积分贷”等创新金融产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苏州银保监分局、人行苏州中支,按照单位职责落实分工)(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

(三)优化服务保障。9.提升审评审批服务。争取加快审评审批速度,省药监局审评核查苏州分中心积极向上获取各类事项的尽早赋权,方便企业在苏州办理产品注册、生产许可等申报事项,定期收集整理企业在办理过程中的诉求,研判问题的关键风险点,进一步加大向国家级、省级药监审评审批部门的争取沟通力度,加快产品上市进程。举办公益培训,为企业产品审评审批提供事前事中指导和服务,组织邀请国家、省药监局及相关部门、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以及行业内专家,面向企业开展各类专题、各种形式的公益培训和辅导。(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苏州检查分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11.优化税费征管服务。减免技术转让所得税,对转让专利技术、生物医药新品种等技术取得的所得,不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免征、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支持研发服务,对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含 CRO/CDMO),按现代服务业 6%税率征收增值税。对罕见病产品销售简易征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罕见病药品,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 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对生物制品销售简易征税,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药品经营企业销售生物制品,可以选择简易办法按照生物制品销售额和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对生物制品生产简易征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争取纳入所得税试点范围,积极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定区域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适用范围拓展到苏州市。(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单位职责落实分工)(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12.加速创新要素转化。推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给予奖励。对运用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发行债券等进行支持和推广。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加快生物医药产业专利转化。建立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重点企业名单,发挥知识产权金融实验室等平台作用,探索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混合质押、投贷联动、证券化、质物处置等新业务模式。加快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建设,打造“生物医药专板”,促进技术供给需求匹配,开展专利成果、药物管线等技术要素交易,加快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开展生物医药里程碑式付款、技术引进、专利开放许可等多种形式的交易服务,研究开发新型交易模式。实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概念验证,建立技术要素多维度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服务处)

四、先进材料产业(《苏州市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府办〔2022150号)

主要任务:(七)加强知识产权强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7.激发知识产权创新活力。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先进材料企业。支持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专利布局,形成高价值专利,提升企业核心创新力。到2025年,培育100家知识产权强企成长型企业。(根据文件附件《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分解表》,推进知识产权强企,累计知识产权强企培育新增数:202225家,202350家,202475家,2025100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18.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鼓励知识产权转化及运用,加强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提升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应对能力。加强纳米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分中心建设,积极构建 MEMS 产业联盟和专利池。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证券化等方式获得融资。聚焦先进材料细分领域,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分析,研判产业发展现状,绘制产业创新和专利地图,指引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先进材料领域专利申请预审服务,加快专利审查授权。到 2025 年,新增先进材料领域高价值发明专利授权520件。(根据文件附件《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分解表》,累计高价值发明专利授权新增数:2022150项,2023260项,2024380项,2025520项)(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服务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五、汽车产业(《苏州市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创新集群办〔20224 号)

四、主要任务:(三)补链强链工程。13. 构建绿色循环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加快延展汽车金融保险、维修保养、检验检测、二手车估值交易等后市场服务链。完善报废新能源车辆拆解回收流程,努力在苏州培育大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区域综合服务中心站,建成安全规范、高效运行的回收利用体系。统筹新能源汽车充放电、电力调度、可再生能源消纳等需求,加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高效联动,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紧抓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政策调整机遇,支持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再制造业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四)融通发展工程。16.健全完善汽车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车规级芯片、氢燃料电池汽车、充换电设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材料回收等领域的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推动企业优势、特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对标,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智能车联网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技术等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提升我市在产业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实现“标准领航”。(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

17. 强化知识产权内核支撑。将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纳入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全方位支持企业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知识产权,支持企业引进高质量知识产权,引导企业科学配置知识产权要素,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强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金融服务供给,探索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证券化等试点,形成多元化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服务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附件3

全市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细分领域

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

一、光子产业(《苏州市培育发展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21号)

主要任务:(三)加快创新要素集聚。12.加强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光子领域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强化军地、央地合作,充分发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排头兵”作用,建设一批科技转化中心,突出科技转化中心服务价值,有效打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通道。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与评估,促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依托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区域合作优势,构建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承接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辐射带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1100的突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以及各市、区市场监管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以下均需各市、区市场监管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不再列出)

(四)优化产业生态环境。15.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为光子产业发展提供设计服务、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产品检验、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及各类信息、创新、创业、融资、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平台创新服务能力,搭建光子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化合物半导体、微纳光学加工、光电芯片封装测试等基础共性工艺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围绕“硅光子芯片”打造光电子集成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计量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16.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聚焦光子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引导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服”深度合作,科学配置知识产权要素,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知识产权制度运用高效、技术创新程度高、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强企。支持光子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等方式获得融资。发挥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加强专利预审,厚植知识产权资源;强化知识产权预警和行政保护服务,为企业发展护航。(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服务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17.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标准引领战略,完善光子领域相关标准体系,加强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研制。研制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标准,促进光子领域上下游产业链标准协同。鼓励大院大所和光子产业链企业就新兴领域开展研究和标准制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产品适配。引导标准组织、重点企业等积极参与研究光子产业标准化建设,加快相关行业应用标准化建设,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

 18.做优苏州光子名片。营造浓厚光子品牌创建氛围,强化企业家自主品牌意识,加快光子领域知名企业品牌培育力度。举办世界光子发展大会暨太湖光子博览会、专业论坛,发布相关新产品和新技术趋势,广泛对接承载国内外光子产业资源。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整合政府部门、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光电商会等各类产业资源,加强对苏州光子产业创新集群的系列宣传报道,形成做优苏州光子品牌合力,实现苏州光子城市名片和光子企业自主品牌的良性互动与共创共赢。(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二、集成电路产业(《苏州市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 2025 行动计划》苏创新集群办〔20221号)

主要任务:(三)开展创新企业梯队培育。5.加快培育科技中小企业。加强企业梳理,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重点企业库,加强分业指导、分类施策,加大产业对接、政策支持、挂钩联系等服务力度,重点培育技术水平领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产品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认定。到2025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认定企业超40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

6.培育认定创新领航企业。开展苏州集成电路细分领域创新领航企业评选,建立苏州集成电路创新领航企业库,重点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拥有自主品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且凝聚产业资源的创新领航企业。鼓励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创新领航企业30家,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

三、新型显示产业(《苏州市培育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创新集群 2025行动计划》苏创新集群办〔20222号)

主要任务:(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3.开展创新企业培育。加强服务创新,开展创新型企业评选,积极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壮大科技型企业创新“生力军”,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要求,开展精准企业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做优产业创新集群9.推动重点平台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开展基础研究,支持纳米所新型显示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超高清和新型显示等相关领域前沿方向布局。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型服务企业,鼓励开展超高清视频技术研发、中试生产、标准制定、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市计量测试院)

(五)优化发展要素供给,提升创新发展活力。10.打通产业资金链。支持开展金融创新,鼓励开展基于超高清视频产业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发挥苏州市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作用,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撬动引领社会资本投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局、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服务处)

四、人工智能产业(《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12号)

主要任务:(二)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行动。加强基础理论及共性技术研究,突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数据标准、应用技术等核心环节,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人机交互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的共性技术研发和供给体系。依托在苏各类大院大所、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语音识别、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加强研发投入,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支持在苏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加强人工智能标准研究及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推动建立苏州市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库和供给能力库,主动对接参与国家、省各类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科技创新项目在苏州布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

(九)产业生态发展优化行动。落实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扶持政策,在企业引育、技术创新、场景应用、供需对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增强社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鼓励各板块配套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建设,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持续举办人工智能领域重大展会、高端论坛及创新创业赛事,吸引优势产品和优胜项目落地苏州。强化苏州产业引导基金等政府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持。鼓励苏州人工智能联盟、协会、学会等服务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行业交流、区域创新合作、产业研究、产品推广等产业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反垄断调查与反不正当竞争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五、工业软件产业(《苏州市工业软件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16

主要任务:(一)推动工业软件研发创新。2.加快生产管理类软件产业化。大力发展模型标准研究,建立基于模型的知识自动化系统软件以及模型应用的协作机制和体系。面向流程工业,支持计划排产、生产调度和实时优化软件的研发攻关,攻克调度与计划深度融合及滚动优化技术。聚焦工业软硬件、智能算法、工业机理模型等关键领域,围绕生产管理、质量提升、智能排产、在线检测、实时调度、优化决策、预测维护等工业场景,加快推进工业仿真、数字孪生、运维管控等软件产业化。至2025年,实施不少于10个工业软件方向产业化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

六、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苏州市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10号)

主要任务:(四)坚持融通发展,精准服务企业。围绕汽车电子、传统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重点方向,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健全完善汽车标准体系,推动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智能车联网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全方位支持企业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知识产权,提升竞争力。14.完善汽车标准体系。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电驱电控、车规级芯片、氢燃料电池汽车、充换电设施、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材料回收等领域的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推动企业优势、特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加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对标,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智能车联网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技术等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提升本土企业在产业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实现“标准领航”。积极发挥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平台作用,集聚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充换电技术标准化建设。15.强化知识产权内核支撑。将汽车整车、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知识产权强企培育,鼓励企业引进高质量知识产权,引导企业科学配置知识产权要素。强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金融服务供给,探索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证券化等试点,形成多元化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六)坚持生态优化,强化服务保障。持续优化汽车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保障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政策体系。以构建“车-桩-网”融合互动的充换电网络体系为目标,积极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苏州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项目建设,在优势地区逐步完善新型基础设施部署和车联网场景应用。23.发挥汽车试验场支撑作用。整合资源助力协同,引导全市汽车试验场加强与企业、高校院所、权威检测机构合作交流,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检融合发展。在软件功能安全、车联网信息安全、5G通讯技术、软硬件在环仿真等领域加快检验检测技术能力投入,推动检验检测机构由传统机械环保性能检测机构向智能、安全“一体化”保障机构发展。研究建立畅通渠道,更好发挥检验检测机构等服务型企业作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城管局、市资规局、市委人才办、市金融监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七、航空航天产业(《苏州市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20号)

重点任务:(三)产业补链强链工程。10.支持优势产品拓展市场。推动实施我市与中国商飞战略合作框架内容,为在苏配套企业提供业务对接、资源对接支持。指导企业建立设计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体系、适航验证体系,提供航空领域相关标准、规范、程序等技术支持和培育,帮助相关企业找准产业切入点,推动优势产品进入央企和跨国企业供应链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标准化管理处、认证监督管理处)

(五)产业配套发展链工程。14.支持企业资质提升和技术标准研制。完善苏州涉航认证体系,鼓励企业进行航空航天管理体系认证,推动航空航天企业积极融入国产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一批航空航天领域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新材料、核心电子器件、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标准,提高苏州企业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话语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认证监督管理处

15.支持测试验证和检验检测。完善航空航天产业试验验证、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服务体系。依托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联盟资源和影响力,建设满足航空产业质量体系要求的计量检测服务平台。集中解决一批制约航空航天产业质量发展的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质量管理、适航审定等短板问题,探索实施面向航空航天产品、工艺、设备和过程的零缺陷制造,提高产品制造质量。支持航空航天企业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等活动,推广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经验,推动行业管理创新和质量提升。(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计量处、标准化管理处、认证监督管理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16.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聚焦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关键技术领域,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航空航天重点企业。开展产业专利导航分析,研判产业发展现状,绘制产业创新和专利地图,指引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企业申报全市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企业,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监测、知识产权海外预警分析服务,为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提供援助。(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八、智能车联网产业(《苏州市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6号)

主要任务:(二)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发展。6.优化中游智能整车发展。鼓励整车企业智能化转型,培育和提升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能力,加快布局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探索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发挥金龙、魔门塔、英特模等企业的技术支撑作用,完善整车产品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规范,全面提升测试验证能力。引育智能网联专用车等新型整车企业,打造符合专用车行业细分市场需求的智能网联专用车产品,助推环卫、物流、安防等领域智能网联专用车落地应用,向个性化定制、整体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9.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建立智能车联网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协调优质资源,提升与周边区域的协作配套水平。引导全市智能车联网产业重点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强化与上海、浙江、安徽等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落实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一体化测试认证示范体系,建立智能车联网产业发展标准,协同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认证监督管理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三)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12.支持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智能车联网创新产品、关键技术、数据安全等,积极参与标准起草制定。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团体标准制定,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且符合本地智能车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的团体标准。同步推进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以标准引领技术发展和水平提升。(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

13.强化知识产权内核支撑。聚焦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关键技术领域,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企业。强化智能车联网相关产品、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发挥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优化智能车联网领域专利申请预审服务,加快专利审查授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九、机器人及数控车床产业(《苏州市培育发展机器人及数控机床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5号)

主要任务:二)增强技术创新供给能力。7.强化知识产权内核支撑。聚焦机器人及数控机床产业创新集群关键技术领域,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企业。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机制,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布局,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实施商标品牌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制定商标品牌战略规划,提升商标品牌综合运营能力,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五)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1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聚焦细分领域,提供专业性强的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完善技术转化、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鼓励各地制定针对性公共服务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机器人产业重大问题,指导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由事后质量管理深入到生产制造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江苏省机器人及智能加工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技术机构优势,提升检验检测“一站式”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面向机器人及数控机床领域的技术标准、计量检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机构)5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计量处、标准化管理处、认证监督管理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十、新能源产业(《苏州市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9号)

主要任务:(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9.强化知识产权支撑。聚焦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探索构建高质量、高水准、高价值专利创造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鼓励企业接入“苏州市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管理平台”,不断加强新能源领域国内外专利布局,在光伏组件、海上风机、第三代功率半导体、锂/钠电池材料、氢气储运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发挥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加强专利预审,厚植知识产权资源;强化知识产权预警和行政保护服务,为企业发展护航。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筑巢引凤”,支持创新型、前瞻型种子企业、种子团队落户苏州。(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发改委、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保护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10.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导技术与产业链融合创新,建设“数字产业链”,促进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强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对经市级以上认定的首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按规定给予补贴奖励。合理简化符合条件项目的开发建设审批备案流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和推广新能源示范项目。充分发挥苏州市新能源产业联合会的作用,推动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开发”全产业链。支持特色光储融合项目和平台建设,推进2MW以上光伏项目配建8%储能,提升光伏发电效率和消纳利用水平,加快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力传输、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推广。(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六)深化产业开放合作。18.推进跨区域间协同发展。鼓励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主动嵌入新能源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上海、无锡、常州等地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发挥地缘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链。针对周边制造龙头企业现实需求,排摸苏州新能源配套企业,主动加强对接,实现更紧密联系,支持配套企业进入重点企业供应链。鼓励我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知名新能源类展会,拓展国内外市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能源集团)(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19.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抓好“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这一重大会议平台,积极挖掘能源领域国际国内和区域合作潜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加强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互认,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与产品“走出去”和“引进来”。推动行业组织搭建走出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培训、研讨、展览等为媒介,支持企业与境外机构在技术开发、经贸往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能源集团)(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认证监督管理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十一、电梯产业(《苏州市电梯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19)

主要任务:(三)推动创新载体建设。6.打造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梳理整合全市电梯产业土地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推动共享制造、共享工厂发展,探索高水平电梯产业集约化发展路径。鼓励电梯重点企业组建公共研发、检验检测机构,组建电梯企业创新联合体,形成发展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条完备的电梯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

7.推动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电梯智能化、设计改造、安装维保等产业链环节,支持苏州质检院、苏试试验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大数据、可视化、检验检测等共性服务质量。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聚焦电梯产业创新集群关键技术领域,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机制,加大对电梯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保护处

(四)扩大产业品牌影响。9.加强产业品牌塑造。引导电梯企业、电梯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共同发力,形成区域品牌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支持电梯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分类分步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电梯产业试点示范项目,创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严格标准、规范管理的电梯品牌。实施商标品牌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制定商标品牌战略规划,提升商标品牌综合运营能力,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10.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支持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整合行业区域优势和多元化创新资源,支持长三角电梯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能力提升,支持配套企业进入重点企业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支持企业参与轨道交通、城际高铁、智慧停车等新基建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加强海内外产业技术交流,提升苏州电梯的国际认可度。(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

(五)提升综合服务水平。11.着力提升服务效能。聚焦产业全链条,积极完善技术转化、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专业人才培育,加快建成多层次、高质量的电梯产业人才梯队。鼓励各地制定针对性公共服务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加大要素保障力度,聚焦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强土地、厂房、财税等政策支持,优化环评、安评、能评等项目审批流程,全力支持产业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12.强化电梯售后维保。鼓励企业积极开拓“电梯后市场”,延长服务链条,在安装、售后、维保、快速改造、投诉处理、检验检测等方面加大开拓力度。围绕电梯售后使用各环节,主要是日常维保服务、配件销售服务、现代化改造更新服务、电梯检测检验服务、电梯修理服务、电梯评估服务、电梯物联网服务等环节,强化电梯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电梯售后维保由固定周期、固定项目向按需维保转变,提升维保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环境,激发企业提升维保质量内生动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督局、市发改委,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

十二、生物医药产业(《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府〔202233号)

主要任务:二)大中小融通发展工程。8.加快链主企业培育。持续开展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遴选,每年1520家,由集群工作专班相关部门点对点帮扶,优先对上推荐争取国家、省级政策,在本地临床、产品审批、金融对接、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服务,加快成长为链主企业和集团。鼓励企业品牌打造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内外并购,通过并购贷款、发行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措施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支持企业向全球、全国布局,鼓励企业将优质项目、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在苏州布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金融监管局、省药监局苏州检查分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10.助推创新产品市场拓展。强化定点医疗机构国家谈判药品配备使用的主体责任,谈判药按需纳入医院药品基本用药供应目录。推动创新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创新医疗器械进入医保目录。推动创新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在省阳光采购平台挂网采购。对参加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标的企业给予奖励。持续更新苏州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创新名优产品目录,推进采购使用创新名优产品奖励制度,引导和支持本地医疗机构采购使用,且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和耗占比考核。(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三)生物人才集聚工程。11.大力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给予量身定制、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用好国际创客育成中心、离岸创新中心、元禾控股海外引才中心等渠道,加快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发挥好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揭榜挂帅机制,促进高端人才集聚。(市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12.加快集聚产业支撑人才。推进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大高校及职业院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与企业建设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两类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博士后。(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四)产学研知识产权协同工程。17.强化知识产权创新引领。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完善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引导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创新载体等协同创新,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合力。突出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加快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积聚,加强专利申请预审服务,开通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审查授权快速通道。强化知识产权要素支撑,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海内外专利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18.推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探索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建设,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能。开展知识产权强企培育,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项目,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引领产业发展的生物医药企业。强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金融服务供给,探索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证券化等试点,形成多元化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探索知识产权概念验证,依托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联合牛津大学科技创新(苏州)中心,推进建立生物医药知识产权概念验证中心。(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服务处

19.提升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效能。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市行政、司法协同配合,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对知识产权严重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屏障。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在产品上市前加强专利FTO(自由实施)的分析,运用好专利链接制度,控制知识产权风险。加快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苏州分中心编制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指引,帮助生物医药出口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分析,有效应对和处理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市市场监管局、市中级法院)(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六)临床保障提升工程。23.推进临床试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向研究型医院发展。鼓励全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规定》《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积极申报、登记备案。对取得GCP资质的医疗机构及其认定科室按认定专业数给予支持,对已取得GCP资质的医疗机构联合在苏企业开展医工协同创新的给予支持。引导医疗机构优化床位总量及结构,增加临床研究床位,对经认定的临床研究床位不纳入医疗机构床位数管理。(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24.完善临床鼓励考评机制。加强临床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知名专家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重点支持本地医疗专家争取国家级项目、争创国家级荣誉。在核定人员编制总额中,增加医疗机构临床研究人员岗位。对参与完成临床试验等任务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市级科技项目申报、评审和立项中给予优先支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可将承接企业委托的研发、测试及临床试验的服务收入作为医院的技术服务收入或科研合同项目收入按照科研项目经费或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计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纳入年度预算管理,可用于人员培训、绩效激励和运行费用支出。服务收入中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后的结余部分,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对作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26.拓展临床应用场景。支持医疗机构建设临床信息系统及应用临床数字化检测系统(设备),对医疗机构多系统信息进行整合,提供统一的医疗数据访问服务,推动临床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支持有条件医疗机构建设研究型医院,与企业联合建立技术转化平台。鼓励研究型医院探索本地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用药拓展性同情使用。(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七)审批服务提效工程。27.争取加快审评审批速度。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相关部门对接,推进省药监局审评核查苏州分中心和国家级检查员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我市相关部门和板块工作人员至国家、省相关药监审评审批部门挂职锻炼。争取将苏州海关、园区海关D级特殊物品的审批速度压缩至三个工作日。重点支持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合作企业,优化入境高风险特殊物品和生物材料查验流程。(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苏州检查分局、苏州海关、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八)创新金融提升工程。31.增强金融信贷和保险力度。鼓励各在苏金融机构开发投贷联动、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鼓励在苏保险机构采用“保险+服务”模式,提供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定制化综合保险产品,开辟医药行业的特殊险种快速理赔绿色通道。发挥多层次商业医疗保险在医药信息服务和支付平台优势,支持相关保险机构研究设计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商保产品。(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苏州银保监分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服务处

32.借鉴探索VIC模式。探索VC+IP+CRO(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合同制研发服务机构)模式,鼓励支持本地龙头、上市企业以投资、收购方式拉动中小创新企业,形成大企业专注生产和市场、中小企业专注创新的企业间分工。鼓励各类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市工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服务处

(九)创新平台推进工程。33.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医学中心(中医心血管)建设,加快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冷泉港实验室建设,推进姑苏实验室向生命健康材料领域拓展布局。争取临港实验室在苏州建设基地,争取建设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争创“本草传承与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物大分子药物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类器官药物筛选等平台。(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苏州检查分局、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

34.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构建包含实验室、设备、服务等多层次支撑和全链条公共技术平台共享体系。加快苏州市药检中心生物制品检测中心平台、江苏省昆山小核酸技术科技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吴中区生物医药研发及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太仓苏州思萃免疫技术研究所、张家港医疗器械检测检验与研发孵化中心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并进行推广。(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

35.加快CXO等研发制造服务平台聚集。培育发展生物技术外包服务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CRO/CDMO/CMO),重点支持新药筛选、新药安评等环节临床 CRO 平台。大力培养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等平台机构,支撑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鼓励合同销售组织CSO向数字化营销、多品类协同、全渠道运营发展。(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十四、纳米新材料产业(《苏州市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13号)

主要任务:(一)抢占纳米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3.推动纳米新材料应用跨界融合。推动纳米新材料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等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衬底、工艺、封装材料,重点发展氮化镓/氮化铝/碳化硅/金刚石单晶衬底和大尺寸硅基上异质外延材料、光刻胶、高性能微球材料等,抢占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上游核心领域高地。为提高生物医药材料关键性能,重点发展组织纳米修复及替代材料、新型医用植入材料和介入材料、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涂层材料、核酸药物载体等,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保持领先地位。围绕新能源和环保领域,重点发展锂/钠离子电池材料、氢燃料电池纳米材料、纳米储氢材料、光伏纳米材料、阻变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碳硅复合纳米材料等,加快石墨烯、再生硅纳米离子、纳米银、高性能分离膜等纳米新材料研发。加大纳米新材料应用领域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医药产业发展服务处、市计量测试院

(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集聚区。7.加快构建产业发展体系。聚焦纳米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立足苏州纳米城、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化基地,以技术创新和生态打造为核心,构建集研发、中试、规模生产于一体的立足苏州、辐射全国的全链条纳米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的一体化推进模式,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圈。积极完善纳米产业标准体系,发挥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苏州工作组、江苏省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抢占产业标准制高点,扩大纳米新材料产业影响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市计量测试院)

(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纳米新材料创新生态。8.加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纳米城微纳中试平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化进程。完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长平台、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新建器件工艺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支持筹建国家纳米技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强产业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能力建设。鼓励搭建集研发设计、中试孵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品牌管理、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增值服务能力,为技术驱动型创业企业提供深度垂直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认证监督管理处、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知识产权保护处、市计量测试院

11.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聚焦纳米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领域创新主体。加强纳米新材料领域标准必要专利的研究与布局,支持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支持企业结合全球产业竞争态势,加强海外专利布局,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研讨与制定,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完善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预警机制,制定知识产权维权指引。(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保护处

十五、先进金属材料产业(《苏州市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11号)

主要任务:(二)持续优化创新集群发展生态。5.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聚焦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加强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研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以标准带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掌握行业话语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制度运用高效、技术创新程度高、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企业。鼓励高校院所、运营机构和第三方平台开展知识产权运营,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落户苏州。支持先进金属材料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保险等方式获得融资。发挥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完善工作流程、优化服务功能,以高质高效的专利预审服务,推动先进金属材料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高价值专利。(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规划发展处、知识产权保护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服务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9.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持续推进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新型铝合金制造工艺、超高精度超薄铜合金带材关键制备技术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海洋船舶、能源装备等领域广泛应用,淘汰落后工艺、落后产能、落后装备,提升产品创新竞争力。积极推动单晶叶片制备技术、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成型技术、柔性定制辊压成型技术、钢轨焊接和热处理技术等前沿技术在航空航天、军工装备、高端模具等领域加快应用,加快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标准化管理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

十六、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产业(《苏州市培育发展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7 号)

主要任务:(一)以顶层思维构架产业创新集群。3.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市高性能功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发展高品质、多功能、智能化、绿色健康的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前沿纤维材料、纤维新材料、功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水平,培育高性能功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打造综合实力国际先进的产业创新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市纤维检验院

(四)以高效能服务优化产业创新生态。12.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功能纤维高效成形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前沿纤维培育与孵化平台、纤维工程设计与应用集成平台、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盛泽纺织科技产业园、常熟纺织基地、张家港高新区高端纺织产业园等集聚区布局建设专业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涵盖信息、技术、检测、产品、服务等相对完善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市纤维检验院

13.强化知识产权内核支撑。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关键技术领域,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创新主体。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机制,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布局,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挥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功能,加速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领域专利确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知识产权保护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纤维检验院

14.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鼓励化纤生产、纺织织造、服装制品等企业积极应用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环境友好型纤维新品种,推广再生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推动企业深化跨行业交流合作,加强与医疗卫生、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应急救援、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建筑水利等重点领域产业链协作,形成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加大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应用领域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知识产权产业促进处、市纤维检验院

附件4

全市推进新兴服务业重点领域

涉及市场监管领域工作任务清单

一、数字金融产业(《苏州市数字金融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8号)

主要任务:(三)提高金融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8.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加强与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重点细分领域的双向赋能。探索建立金融机构数据与“智改数转”数据的对接标准,搭建对接平台,推动数字金融产业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互促共进。鼓励金融机构、智能车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推动智能车联网云控平台植入数字人民币功能,借助数字人民币离线支付、可控匿名、可追溯等优势,探索围绕无人出租车、无人小巴开展数字人民币支付试点。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应用数字金融技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探索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新型融资服务模式。探索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支持集成电路发展。探索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服务。探索数字消费与现代商贸、文化创意和旅游等领域紧密结合。探索现代物流服务、工业软件、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等领域与物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相结合。鼓励绿色债券、绿色担保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新能源发展。加强与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会计审计评估服务等领域的联动,助力数字金融合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电梯、人力资源服务、设计服务、航空航天、光子、新型显示等领域融资发展。(责任单位:各县级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支、苏州银保监分局、市长三角数字金融产业研究中心、各金融机构按职责分工)(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服务处、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及各市、区市场监管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以下均需各市、区市场监管局,张家港保税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不再列出

二、现代商贸业(《苏州市现代商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苏创新集群办〔202222号)

主要任务:(二)丰富优质消费供给。11.提升苏工苏作”“苏州制造影响力。面向全球推广苏绣、宋锦、丝绸、缂丝、核雕、苏扇、玉雕等苏工苏作,复制苏作馆上海国展中心旗舰店模式,加快在苏州本地及北京、南京等地建设旗舰店,将苏作馆打造成面向国内外集中展销苏工苏作艺术精品的重要窗口。推动苏州本土知名品牌向国际知名品牌提升,健全完善创意设计、国际营销、体系认证等品牌配套服务,加快实施产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推进计划,支持苏州制造产品入驻头部电商平台,助力苏州制造卖全国卖全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市文旅集团)(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质量发展处、认证监督管理处

12.优化夜间消费供给。进一步丰富夜购”“夜食”“夜娱”“夜动”“夜秀”“夜读”“夜宿”“夜游等八大领域夜间消费供给,推出更加丰富多元的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和地标载体,持续打响ZUI苏州品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壮大夜经济千企联盟,优化完善夜经济供给生态体系。创新政府监管服务方式,鼓励夜市经济发展,加快培育打造品牌夜市。深化夜间商旅文、游购娱融合发展,开发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夜间体验项目,打造兼具国际范、烟火气、苏州味、时尚潮的苏州之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城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消费者权益保护处)

(三)加快商贸业态转型升级。18.推动餐饮行业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持续开展餐饮促消费活动,深化苏帮菜”“苏式面饮食文化内涵,扩大阳澄湖大闸蟹”“洞庭山碧螺春等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影响,加快打造寻味苏州餐饮促消费品牌。提升本地餐饮企业品牌意识,鼓励特色化发展,支持餐饮企业走出去。鼓励餐饮+”融合发展,强化与网红品牌、潮流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促进餐饮与线上平台深度融合,大力推广网络预订、跨店线上点餐和厨师上门服务等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食品安全协调处、消费者权益保护处、食品经营安全监管处

(四)构建舒心消费环境。20.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积极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和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强化消费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争创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对标国际标准,建立完善消费申诉和联动处理机制,优化入境游客消费维权机制。深化无理由退货服务,深入开展诚信兴商宣传和示范创建。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的打击惩治力度,规范消费市场经营秩序,营造诚信消费、放心消费环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处、消费者权益保护处、执法稽查协调处

三、文化创意产业(《苏州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苏创新集群办〔202226号)

重点任务:2.突出数字内容领域。支持优秀原创网剧、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网络出版等在苏创作生产、制作发行,鼓励对苏州文化典籍、戏曲、文物、方言、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出版发行,持续打造高显示度的江南文化标识。持续推进数字大运河建设,做精运河数字服务产品。发挥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苏州国际科技园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的载体功能,加快构建数字内容领域产业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内容与软件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应用,组织举办“文化+科技”系列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发挥MCN行业协会、新媒体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传统广告企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一批数字广告企业,推动数字广告企业集聚,提升数字广告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校企合作,引进一批数字内容领域的高端研发机构和核心部件研发团队,建设一批数字内容领域的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研发设计中心。到2025年,引培200家以上数字内容企业,营业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各县级市〈区〉)(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广告监督管理处

四、旅游(《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苏委办发〔20231号)

主要任务:(二)构建多元旅游产品。8. 做精做优乡村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将乡村旅游纳入县域相关规划,统筹推进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厕所、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江南农耕、水乡、生活方式等乡村文化和生态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形态。支持各类企业利用乡村田野、农作物、农耕活动、自然资源等开发乡村研学和亲子游产品。鼓励以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目标,打造兼具江南文化特色和国际水准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年轻人返乡创业发展旅游业,并将农产品创新开发为特色旅游商品(责任单位:各县级市〈区〉,市文广旅局、市公安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消费者权益保护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